不过俺今天要聊的内容和王小波无关、也和政治无关。今天的内容,是探讨某些思维的误区。这些误区的根源,都在于“忽视了沉默的证据”。
★误区1:把随机事件当作确定事件
在本届(2010)世界杯期间,各种“预言帝”纷纷出笼。从8条腿的章鱼到2条腿的人,都敢于指点未来。关键是这些“预言帝”还很有市场,连不少 IT 行业的开发人员,都被它们蒙住了。下面俺举其中的2个事例。
◇百度贴吧的未来客
在世界杯刚开打的6月13日,一个网名叫“X来自未来”的网友在百度的2012吧发了个帖子(在“这里”)。它声称自己来自未来,并给出了世界杯决赛的预言——荷兰对西班牙。等到世界杯半决赛打完,网友们发现果真是西班牙与荷兰争夺冠军。于是该帖自然就在网上疯传。看过此帖的网友中,有相当比例的人,居然信以为真!
不过这个把戏并不高明。
在世界杯的那32个球队中,有把握进决赛的,也就没几个。玩这个把戏的人,只要把各种排列组合都算出来(大概也就20多种)。然后每一种组合注册一个马甲,分别发到不同的论坛/贴吧。
随着比赛不断进行,那些错误的预测会被网友当成胡说,不会引起注意。而最终那个命中的预测,自然会引起很多网友(尤其是缺少判断力的网友)极大的崇拜,并因此吸引众多的眼球。而对于始作俑者,几乎没有什么成本。
◇神奇的章鱼保罗
戳穿“贴吧”的伎俩后,再来说一下名气更大的章鱼保罗(这家伙已经成了全球明星)。保罗的光辉事迹,想必大伙都听说了,俺就不再啰嗦(不了解的网友可以看“这里”)。可能很多人都在纳闷——为啥这只低等软体动物,能猜得这么准捏?其实也不奇怪。
从网上的资料看,保罗来自德国的奥伯豪森水族馆。显然,德国的水族馆,绝对不止奥伯豪森一家。像世界杯这么大的赛事,其它的那些水族馆或者动物园,也会拿一些小动物来搞搞预测,吸引人气。而且,除了德国,其它的一些国家(比如法国、美国、英国、等)也会有动物园、水族馆在进行这类预测。
预测的动物多了之后,总归有少数几只预测比较准确的——这完全符合统计学的规律。那些预测不太准的,自然就被新闻界忽略了;而预测比较准的,自然名声大噪(新闻记者需要这种题材来吸引眼球)。顺便提一下,除了德国的章鱼预测较准,新加坡的一只鹦鹉(马尼),听说预测也较准。
◇关于生物学的例子
说完预测的例子,再来看看生物学方面的例子。
在生物界,充满了各种看似神奇的物种。比如蜜蜂建造的蜂巢,可以用最少的蜂蜡构建最大的空间;白蚁也可以建造结构及其复杂的蚁巢;蜘蛛织出来的网,具有几何学的完美性......
很多人根据上述的事例,就断定这一切皆有赖于神创。认为自然界无法自发地产生如此精妙的物种。
但事实如何捏?实际上,每一个物种的基因,都会【随机地】(盲目地)发生突变。有【少数】变异对物种的繁衍有利,因此这种基因就保留了下来;反之,【绝大多数】差劲的突变,不利于生存竞争,导致生物个体被淘汰,该基因也就消亡了。
由于大量的不良基因都已经消亡,所以就被人们忽略了。而咱们现在看到的,都是那些优良的基因在发挥效果。
◇总结
请列位看官琢磨一下,上述几个小故事,是否具有内在的共同点?
了解统计学的网友,应该明白:对于一些随机事件,只要统计的样本足够大,也会碰到一些巧合。这些所谓的巧合,实际上完全符合正常的概率分布。
但是,由于很多人忽略了大量的样本这个前提。就把本来是随机发生的事情,误以为是预先安排好的、有一定内在规律的。
好比你找一堆人来玩抛硬币的游戏,每人抛10次。只要你找的人足够多,总会有人连续10次都是正面。如果你非要追究这10次连续抛出正面,是否有啥内在规律,岂不可笑?
★误区2:主次颠倒
第2类误区说的是:忽略沉默的证据,会使人做出主次颠倒的判断。
◇关于打仗的例子
为了说明这类误区,俺来举一个军事的例子。
话说二战时的英国空军,经常派轰炸机去袭击德国。由于德国的防空火力较猛,轰炸机损失较惨重。为了降低飞机的损失,空军的领导们决定给飞机的机身进行装甲加固。由于当时条件所限,只能用装甲加固飞机上的少数部位。
然后,英国皇家空军就着手进行研究调查。他们对执行完轰炸任务返航的飞机进行仔细的观察、分析、统计。发现一个现象:大多数的弹孔,都集中在飞机的机翼上;只有少数弹孔位于驾驶舱。
假如你负责此事,你会用装甲加固哪个部位呢?估计很多同学会想当然地说:加固机翼(因为机翼的弹孔最多)。但是答案恰恰相反,【最不需要】加固就是机翼。为啥捏?
驾驶舱的弹孔最少,说明驾驶舱一旦中弹,飞机就载了,再也回不来。所以,它才是最应该加固的部位。
◇总结
在某些场合下,被你忽略的沉默信息,恰恰是关键信息。很多人会忽视这类关键的沉默信息,反而重视一些显眼,但不关键的信息。
在上述这个例子里,很多人想当然地(先验地)认为返航的轰炸机就是全部的样本。当他们开始思索答案的时候,就已经把那些中弹坠毁的飞机忽略掉了。所以,最终得出了相反的结论。
★误区3:把“沉默”当成“爱恨”的中间态
考虑到大多数人是比较感性的,俺最后再说一下(和情感有关的)第三类误区。
◇关于网站的例子
假设有2家网站A和B,都经营类似的业务,都有相当多的用户群。再假设它们都进行了类似的网站界面改版。结果改版之后,网站A没有得到用户的赞扬,反而遭到很多用户的臭骂;而网站B捏,既没有用户夸它,也没有用户骂它。现在,请你来判断一下——哪个网站更得人心?
估计又有不少同学会想当然地认为,网站B更受欢迎,毕竟用户没骂它。但事实并非如此。
网站A虽然遭到很多用户痛骂,但至少说明,还有很多用户在乎它;而对于网站B,用户对它已经心灰意冷,无所谓了,所以啥反应也没有。
末了,俺悄悄告诉大伙儿:网站A指的是 Facebook,网站B影射微软旗下的 Live Spaces。这俩都属于 SNS 类网站。想当初,Facebook 稍微改动了隐私条款,差点被用户的口水淹死;反观 Live Spaces,界面越改越土鳖,功能越改越差劲(俺曾经使用 Live Spaces 搭建过镜像博客,对此深有体会)。但又有多少 Live Spaces 的用户向微软投诉捏?
◇引申到其它方面
虽然刚才是拿网站的用户举例,不过类似的场景在其它领域也很常见。
比如在管理方面,如果员工经常对公司的缺点提出批评,至少说明员工还比较在乎公司,希望公司能够改进。
比如在婚姻方面,如果夫妻俩经常吵架,说明情况还不是算糟糕。如果双方连吵架都懒得吵,只剩下冷漠以对,那问题才真是严重了。
◇总结
对于这类误区的总结,重点就是一句话:爱的反面【不是】恨,而是漠然。很多时候,沉默/漠然/冷漠,是比“恨”更糟糕的反应。千万不要忽视了这种反应。
★结尾
难得今天比较有空,举了好几个案例,不晓得大伙儿是否能悟出一些道道来?
★后续更新
写完本文5年之后,俺又写了另一篇《思维的误区:幸存者偏见——顺便推荐巴菲特最著名的演讲》,更全面地介绍“沉默证据”和“幸存者偏见”。
俺博客上,和本文相关的帖子(需翻墙):
《思维的误区:幸存者偏见——顺便推荐巴菲特最著名的演讲》
《思维的误区:从“沉没成本谬误”到“损失厌恶情结”》
《光环效应引发的认知误区》
《用提问来促进思维——再谈 WHAT HOW WHY 三部曲》
《认识你自己——心智模式扫盲介绍》
《“心智模式”系列:你是如何看待【成败】的?——兼谈【有效归因】》
《书评:<你的灯亮着吗?——找到问题的真正所在>》
《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,即使现象有时候挺诡异》
版权声明
本博客所有的原创文章,作者皆保留版权。转载必须包含本声明,保持本文完整,并以超链接形式注明作者编程随想和本文原始网址:http://programygfltn24q6foacm5gbuo3z2geub2k2k366llx3bph4ula.b32.i2p/2010/07/silent-proof.html